集科研、加工、貿易于一體的現(xiàn)代化大型農牧公司
全國統(tǒng)一服務熱線:
文/涼面
每天都有一些“聰明人”在尋找成功的捷徑,可以讓自己繞開漫長的奮斗過程,迅速成功,殊不知,那些真正的聰明人,卻都在暗暗地用著“笨辦法”。
小米公司短短幾年迅猛發(fā)展起來,與雷軍的“笨辦法”息息相關。
雷軍說,企業(yè)要長足發(fā)展,就要用最好的人,在核心人才上面,一定要不惜血本。創(chuàng)業(yè)初期,他的主要精力就在找人上。但是畢竟跨了行業(yè),連基本的行業(yè)內的人才名單都沒有。
那怎么辦?雷軍用上了他的笨辦法:“如果沒有名單可以聊,你可以先問問自己,你最希望自己的合伙人是哪個公司?然后就去那個公司樓下的咖啡廳等著,看到人就拉進來聊,問這個公司的人誰在這項工作上面最棒?聊一圈下來,就會有名單了。然后按照名單上的人請吃飯,一次不行兩次,兩次不行三次,不斷嘗試,直到成功。”
為了找到一個非常出色的硬件工程師,雷軍曾連續(xù)打了90多個電話。幾個合伙人輪番和他交流,整整12個小時,才說服工程師加入。
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,似乎越來越需要我們創(chuàng)新求變、彎道超越,避開一切笨拙的方法,但是,成功者往往用的是笨辦法。
胡適說過:“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,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,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(shù)人?!?
旅美作家嚴歌苓的作品深入人心,作品中的細節(jié)真實細膩,讓讀者身臨其境,很多人佩服她的想象力,其實,她用的也是笨辦法:
寫《寄居者》時,為了了解上世紀40年代猶太人在上海的生存場景,她翻遍了資料,連當時的香水牌子、裁縫店構造、舞廳情況都一一記下。
不僅如此,為了掌握英語寫作,她三十多歲開始學習英語,從一個英語盲,成為考上兩個藝術院校寫作系的留學生。
即便如此,她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學習初期,還是因為英語文學基礎薄弱,被同學遠遠甩在后面。
別人一個小時讀50頁,她一個小時才讀10頁,別人一節(jié)課就能寫一篇小說,她半天才磕出一段白描。但是,到了期末,她成了班上唯一拿滿A的學生。
后來,在一次訪談節(jié)目中,一個香港大學文學系研究生問:“您是怎么做到的?像我們這種基礎來說相對較好的學生,也未必敢跑到美國去,還一下子拿到那么好的成績?!?
嚴歌苓答:“聰明人,用的都是笨功夫。”
國學大師錢穆說過:“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,訣竅無他,都是能人肯下笨勁?!?
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,不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,而是比你聰明的人,都在偷偷地下著“笨功夫”,用著“笨辦法”。
褚時健老先生八十歲種橘子翻爛幾十本科普書籍,成為行業(yè)專家;演員黃渤為了拍攝一個角色跑爛了三十七雙鞋子;羅胖為了準確錄制六十秒死磕幾十遍;喬布斯為了一個PPT 模擬演講一百遍……確實,越是聰明的人,越是知道這世間的努力,沒有任何捷徑可走。唯有不斷地穿山越嶺,涉險過河,一步一個腳印,花更大的力氣去下苦功,才可能把別人遠遠甩在身后。
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有一段名言:“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,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(xiàn)的更廣闊的人生,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、有價值的。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,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。我要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,靠勢必實現(xiàn)的決心認真地活著。”
世上所有事情都沒有捷徑可走,你以為的捷徑,其實是最大的彎路。
王建偉
上一條:要干就好好干
下一條:凡事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(深刻)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