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*溫度對雞的影響:雞的正常體溫是40.6℃-41.7℃,成年雞體溫以午夜12點最低(41.3℃),下午5點最高。剛出殼的小雞絨毛潮濕時體溫30℃左右,以后逐漸升到39℃,3周齡時達到39℃。37.8℃以上可使成年雞熱衰竭死亡,超過40℃溫度越高,雞的存活時間越短。雞的直腸溫度安全界限為45℃,致死高溫為47℃左右。產蛋雞的溫度舒適區(qū)為13-23℃。
①25℃-30℃之間,溫度每升高1℃產蛋下降1。5%左右,蛋重減輕0.3g/枚
②考慮飼料利用率因素,產蛋雞的適宜溫度范圍是24-27℃,夏季不宜超過32℃,冬季不宜低于7℃。
③肉仔雞增重的最適溫度為16-18℃,考慮飼料利用率因素可提高5-7℃。
④高溫育雛有利于預防雞白痢等細菌性疾病,1日齡33-36℃。
2*濕度對雞的影響:相對濕度40%-72%是雞的適宜濕度,60%-65%最好。產蛋雞的上限溫度隨著濕度的增加而下降,相對濕度75%28℃與相對濕度50%31℃和相對濕度30%33℃條件下生產性能相同。相對濕度30%以下雞容易的呼吸道病,羽毛生長不良,粉塵多,啄羽和啄肛增加。
3*重點是夏季的防暑降溫:①通風②噴冷水霧③濕簾④冷飲⑤植樹遮蔭⑥墻壁粉白⑨飼料加維生素解暑藥⑩降低飼養(yǎng)密度。適當調整飼養(yǎng)流程。
4*通風與空氣質量:有害氣體/灰塵/微生物
熱應激的處理措施
1、提高對夏季熱應激的認識,小規(guī)模場應注意不能僅僅憑往年的經驗管理,應及時關注新的天氣變化和疫情變化;規(guī)模戶養(yǎng)殖場更應該在夏季到來之前做好員工的夏季管理培訓,尤其是大批量新工人進場更應注意。加強中午和夜間值班巡邏以防突發(fā)事件。近年來溫和型禽流感夏季發(fā)生有所增多,打破了冬春季節(jié)多發(fā)而夏季少發(fā)的傳統(tǒng)認識,應予以注意。
2、夏至到來之前1個月或半個月開始檢修通風、降溫設備,如風扇、濕簾、自動噴霧設備、光照自動控制儀等,確保夏季到來時正常運行。存欄量大的養(yǎng)禽場注意配備雙路電源或功率適配的發(fā)電機組,預防突然停電。提前采用爬墻虎、絲瓜等遮蔭作物或增加遮蔭網、草氈等材料。
2、應激馴化:進行適度的高溫適應鍛煉,適度地采取涼爽天氣停止風扇措施。
3、適度饑餓:主要在高溫的中午減少供料,在早間和下午、晚上增加供料,確保家禽食欲旺盛,減少剩料。鴨、鵝等水禽要注意加強夜間的補飼與飲水管理。
4、補充維生素和電解質:維生素C(抗熱應激效果明顯,增強免疫力)、維生素AD3(促進鈣磷的吸收,改善蛋殼質量)、維生素E(改善家禽的生殖功能)、維生素B(增強食欲、維持粘膜功能)、多種維生素,尤其在轉群、防疫、斷喙等具有強烈應激性質的生產活動中要大劑量地補充。雷雨天氣要補充維生素。在飼料中添加0.1-0.2%的小蘇打有利于減少呼吸性酸中毒導致的代謝紊亂和蛋品質下降。可在飲水中添加0.2%~0.4%的KCl 。
5、補充微量元素:可根據熱應激的程度,適量添加微量元素,或在夏季增加10%左右的微量元素長期添加。
6、補充油脂:油脂具有氧化供能、增加適口性、直接儲存為體脂肪、提供必需脂肪酸(EFA--磷脂代謝與前列腺素合成)、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、減少飼料粉塵(20%-50%)、減少飼料微量營養(yǎng)添加劑的損失(30%-50%)等多種作用,夏季添加油脂0.5-2%可以改善毛色、蛋品質(蛋重、蛋色),并能夠增加或維持合理的體重。炎熱天氣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1-2%的葡萄糖補充能量,與小蘇打合用可以有效緩解熱應激,保護肝腎功能。
7、添加抗菌藥物或中藥:含有黃芪、黨參、淫羊藿、甘草、板藍根等成分的中藥具有增強免疫力和促進產蛋性能的作用;含有黃連、白頭翁、黃柏等成分的中草藥具有防止細菌性腸炎的功效。如有疫情,應快速診斷處理。
8、合理使用益生素和消化酶,減少化學藥物使用,促進菌群平衡,提高家禽消化率和免疫力。
9、合理免疫:根據抗體檢測免疫,天氣炎熱避開免疫,選擇相對涼爽天氣免疫并使用電解多維、免疫促進劑,免疫前后3-5天加強通風降溫措施,確保家禽處于相對舒適狀態(tài)以利于免疫力的建立。
10、養(yǎng)雞場通風、濕簾和人工噴冷水霧相結合,在極端高溫下可有效地防止中暑。水禽應盡量創(chuàng)造納涼條件,搭建遮陽棚或補充涼水洗浴。
11、產蛋家禽應充分重視營養(yǎng)調節(jié),合理限飼或者不限飼,促進體重超前發(fā)育以適應自然光照的影響。必須研究當地的自然光照變化規(guī)律,制定合理的光照程序,確保育成期光照不增長,以免早熟而影響產蛋性能。
12、重視養(yǎng)禽場的生物安全體系管理,加強隔離和舍內消毒,及時用過硫酸氫鉀等特種消毒藥清楚水管中的污垢,使用漂白粉等消毒藥凈化水源。沙土地養(yǎng)殖場應加強家禽糞便清理與無害化處理,避免糞便成分隨雨水滲入地下污染水源。
胡俊